台北书展落幕,台北书展已沦卖场靠动漫撑人气。不过廿年光景,人气的消长差别如此不同,这与阅读习惯与数字革命有直接关系。许多出版社开始思考“纸本出版”形式与不同于以往的“营销阅读”方式,这也使台湾出版业有了不同的面貌,今年的国际书展已能嗅出出版业的“别出心裁”。
对此,台湾《联合报》发表署名为陈嘉鸿的评论说,作家通常都是透过出版作品的方式,与读者接触,出版社为读者与作者重要的媒介,这样的交流与互动模式,较属于“单向”的讯息交流与知识传递的形式。进入数字革命后,发表作品不一定得透过出版社,可以透过网络发表,甚至可以自费出版,数字革命开启了新的传递模式,同时也打破了过去“单向”讯息传递的想象。
信息流通速度快到无法想象,信息爆炸到产生信息恐慌,但这不表示出版业没有存在的价值。因为信息流通,还是需要有把关的机制,出版业就担任这样重要的角色,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把关,而是再吸取了读者的观感与常民的生活。
今年的台北书展,最让笔者感动且感受到出版业的用心,即是十二家港台独立出版社合作的“读字车站”。这有别于过往书展只是出版社间的角力擂台,而是让读者登上出版舞台,能有机会与作家、或者有相同阅读喜好的读者一同讨论、交流与互动,让读者能来往“读字车站”,在车站里休憩、等待班车。
此外,还设置了“绿色阅读”与不同主题、色彩的沙龙,有的场次读者热烈而人数众多,愿意站着或斜倚着,听着、谈着沙龙的话题。读者进到车站或者沙龙的景象,或者讨论“如何行动”,是本届书展难得的风景。
评论还说,台北国际书展迈入廿个年头,出版业在这廿年来有了不同的组成与风貌,是台湾重要的文化资产。若环视亚洲出版状况,一定会发现,台湾出版业是亚洲开得最美、最绽放的果实。这几年也因为台湾出版业加入了读者,让出版业的舞台愈来愈迷人。